把书念下去,然后走出去!

寥寥数字,却是半生总结。

      “我走了很远的路,吃了很多的苦,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。二十二载求学路,一路风雨泥泞,许多不容易。如梦一场,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。”

      上述文字来自于一篇博士论文的《致谢》部分(如下图所示)。这篇情感真挚的《致谢》近日在豆瓣、知乎、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走红,作者在文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、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。

      《致谢》结尾,他写道:“理想不伟大,只愿年过半百,归来仍是少年,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,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。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,那这辈子就赚了。”

      我看过也听过太多读书路上的故事,每次都能让自己在一个“状态”里警醒。

      曾经面前堆砌着一摞摞的书本,老师在讲台上讲课,我手里拿着笔,眼睛里看着窗外,脑子里想着想不通的未来。``

现在觉得,那时看不清的前路才是最好的前进方向。


      我爸爸常教导我不要和别人的生活作比,其实我是又陷入了看不到路不知道怎么前进的局面中,就想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,且反复焦虑。这样的阶段每个人都会有,很正常,我们要做的不是烦恼,而是想不通的时候就放下,把目光聚焦在当下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学习新的知识,走在成长的路上
      我的好朋友在这段时间里身心疲惫,这可能是她迈入了社会的第一个小坡儿(她在我心里一直很优秀,所以之前的乱七八糟的事情我都觉得对她不算坎儿),我俩时常鼓劲儿的加油二字,多少都带着点无奈,真想在你爬坡儿路上给你递杯水。总之,身体健康,是我对你最优先的祝福。


      看完这篇论文的致谢,我突然就悟了,我从来没有期待自己有多出众,我是一个普通人,普通人有自己世界里不普通的生活,我庆幸自己现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,起码维护了我脆弱的自尊心,我没有勇气像黄国平博士一样抗着生活的压力求学,我之后的路怎么走,我想,就是凭借“信念”,在有限的时间里,描绘自己的人生吧!

a